肯亞為全球第22大咖啡生產國,全球市占率不到0.5%。主要栽種阿拉比卡豆,尤其是SL,K7及伊魯伊的變種。其中SL28與SL34特別吸引精品咖啡業主,由Scott Laboratories實驗室所培育命名,為基因變種。SL28有法國傳教士,摩卡及葉門鐵比卡血統。SL34則擁有法國傳教士,波旁及更多的鐵比卡血統。兩者風味相似,都有顯著的柑橘、烏梅特色及很棒的甜感尾韻。主要產區有涅里(Nyeri),梅魯(Meru),恩布(Embu),基里尼亞加(Kirinyaga),馬薩比特(Marsabit)。
咖啡口感
肯亞的咖啡豆以獨特的水果,莓類,柑橘及多汁的口感為特色。
歷史
雖然肯亞的鄰國衣索比亞是咖啡發源地,但直到1893年肯亞才真正開始他們的咖啡種植歷史,當時種植的品種是「波旁」。
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肯亞最早咖啡僅在大型莊園中進行種植,之後收穫的咖啡直接銷往倫敦。直到1933年肯亞通過相關法案建立了「肯亞咖啡委員會」才使得咖啡的售賣權重新回到肯亞。1934年肯亞咖啡拍賣系統建立並沿用至今;之後一年肯亞咖啡分級制度確立以幫助更進一步改善肯亞咖啡的品質。
20世肯亞通過了鼓勵各家各戶種植經濟作物以提升家庭收入的相關法案。顯示肯亞的咖啡生產在慢慢的擺脫英國的控制。據肯亞國家統計,1955年小型農場的總收入為520萬英鎊,1964年已達到1400萬英鎊。從此很明顯的看到肯亞的咖啡生產量在這幾年至少提高了55%。
肯亞1963年獲得獨立,而現在肯亞在通過各種辦法不停的努力生產著品質相當高的咖啡。咖啡豆經過處理後大多會透過每週一次的拍賣會進行交易。良好的咖啡拍賣系統也使得肯亞關注品質的咖啡種植農能夠獲得更好的售賣價格。
咖啡分級
肯亞咖啡以顆粒大小和風味分級,顆粒由大至小依序為 AA、AB和PB,
E-肯亞的象豆,非常的大,很少見
AA-較常見的級別,約17~18目,這個級別的咖啡售賣價格較高。
AB-這個級別約15~16目。肯亞每年收穫咖啡中的30%都為此級別。
PB-小圓豆,約佔一成,不像一般的咖啡果子中有兩個咖啡豆,這個級別中每個咖啡果中只有一個咖啡豆
C-比AB低的級別,約14~15目,在精品咖啡中不常見到。
TT-一個更低的級別,通常包含了從AA,AB和E級別中篩選出的較小咖啡豆,較輕也不夠硬。
T-最低的等級,通常由各種瑕疵豆構成。
MH/ML-通常是過熟掉在地上的咖啡豆,只會供應內銷市場。
風味等級依序為TOP、PLUS、FAQ,FAQ。
大多數的出口品以水洗處理,少數日曬處理則以內銷市場為主。